眼下,正值黄芪种植收获期。11月14日,记者一行乘车行驶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前进村的蜿蜒村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乡村民居,砖木结构的房屋错落有致,金灿灿的玉米挂满了房屋的横梁。
前进村距官亭镇约10公里,是一个半浅山半脑山的少数民族村。如今,覆膜玉米夯实增收基础,黄芪特色种植更是为村民发家致富走出一条广阔的新路子。
产业转型“转”出致富希望
10时许,前进村半山坡上,十几名村民正在地里采挖、捡拾黄芪,干得热火朝天,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朱信保跟村主任朱玉贤开着玩笑:“主任,看今年的黄芪长得多俊,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朱信保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增收致富,村主任朱玉贤承包的黄芪地成了两口子最好的去处。每天的工作多是捡拾黄芪装车,一天有80元的收入。看着已经装了满满一车的黄芪,朱玉贤成了前进村村民眼中靠得住的主心骨,产业转型“转”出全村人增收致富的希望。
2018年以前,覆膜玉米的种植曾一度让前进村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但随着成本升高、产量降低,部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减弱。就在这时,村主任朱玉贤将黄芪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创办民和丽贤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订单”的产业模式助村民增收致富,使前进村中药材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实招真招助农增收提质增效
朱三生保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和妻子都年过花甲,守着3亩地,种些小麦和马铃薯,即使赶上了阳光充裕、雨水充沛的好年景,全年的收入也不过几千块钱,再加上老两口支出一部分开销,原本贫困的家庭显得十分拮据。
2019年,丽贤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朱三生保将自家的3亩地流转承包给了村主任朱玉贤种植黄芪,一亩地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朱三生保还在合作社帮忙栽种、除草、采挖,一年的工资收入就达7000多元。
住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年过花甲的朱三生保成为村里的脱贫明星。“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收入也不高,现在连牲畜圈都是砖砌的,一年的保底收入能有1万多元!”说起自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朱三生保感慨万千。
事实上,在前进村因为种植黄芪受益的远不止朱三生保一家。今年全村种植黄芪200亩、籽芪30亩,亩产收益3000元。“比起以前产量远远超过了预期,黄芪种植已经成为前进村的主导产业,合作社和农户互利共赢,真正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说起黄芪种植的发展前景,村主任朱玉贤信心满满。
政策扶持“解锁”特色产业
几年前,前进村土地撂荒严重。“为了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以产业发展带动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我们充分发挥前进村适宜黄芪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官亭镇组织委员、前进村包片领导陈雪霞说,引导村民进行集中规模化种植,又恰逢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落地前进,产业转型恰逢其时。
有了政策扶持,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高涨。2018年种了400亩黄芪,但产量不是很乐观,2019年开始有不少村民打退堂鼓。
“村民不愿流转的土地就由我们分担,黄芪种植初见成效。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苗价高,种植面积不多,但没想到产量这么好!明年,我还要继续带着村民一起种。”前进村党支部书记白玉良说。
在政策扶持的同时,前进村还对种植黄芪的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并积极寻找黄芪销路。“经过三年的培训和钻研,终于摸到了种植黄芪的门道。”朱玉贤说,未来还要打造黄芪加工生产车间,集中切片、储存、销售黄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走在前进村,闻着黄芪香,脚下的村道伸向远方,前进村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大宗商品公式定价原理】
生意社基准价是基于价格大数据与生意社价格模型产生的交易指导价,又称生意社价格。可用于确定以下两种需求的交易结算价:(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