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跌榜-生意社

本社首页 > 商品动态 > 正文

沁源党参 养在深山人尽识

https://www.100ppi.com  2020年10月16日 16:08  山西晚报

  采访时间:2020年10月4日

  采访地点:长治市沁源县赤石桥乡

  丰收主题:沁源党参

  10月4日,沿着宽敞的柏油马路,山西晚报记者驱车驶入沁源县赤石桥乡,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两旁渐绿的树梢与层峦叠翠的远山交相辉映,在刘家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只见人头攒动,机器轰鸣,村民们正在忙碌着起党参……一幅“热腾腾”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向专家引智培育出大批“本土专家”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深处,山大沟深,是山西的“绿肺”,有220万亩林地和120万亩天然牧坡,县域南北海拔跨度大、早晚温差大、四季气候明显、山多土厚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653种中药材得以在此生长,因此沁源被称为“北药之首”。其中最珍贵、最著名的,当数党参,俗称“沁参”。但是,由于千百年来曾密不示人而鲜为人知。因此世人都知道“上党参”,却几乎无人知道沁源就是上党参的主要产地。

  在沁源,老百姓不叫“上党参”,而叫“党参”“沁参”。老中医开药方,动辄会用沁参与其它药配伍。老百姓采集上党参,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己使用或者作为珍贵的礼品送亲朋好友。

  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只挖采不种植,沁源县220万亩林地和120万亩天然牧坡每年的党参产出只有五六千斤,成不了市场,大好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有“金饭碗”的百姓还过着“讨饭吃”的日子。有不少人尝试过种植药材,但终因技术、市场难形成规模等原因而失败。

  2017年底,新一届沁源县委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后得出,发展药材才是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转型捷径。2018年,沁源县委确立了“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后,把发展道地中药材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不仅确定专人负责抓药材项目,还请专家教授下乡“提供智慧”,2018年以来,已经有206位专家教授在帮助沁源发展。山西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68岁的中药材专家王玉庆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教授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沁源县2019年制定了“中药材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药上山、粮还田”的林下中药材发展计划;完成了以“一区六基地”建设为载体、大规模培育种植、精细化加工、保底收购、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对中药材种植给予一定补贴。从乡镇政府会议室到村支部、农家大院,甚至在山上的树林里,王玉庆等人组织的培训出现在沁源的各个地方,为当地培训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本土专家”。

  多管齐下当地涌现一大批药材大王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要通过中药材产业发展,帮助乡亲们增收,哪怕就是由一年3000元增长到5000元也好啊……”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县委副书记、县长徐计连在调研中药材产业中深情地说。

  沁源县以赤石桥、交口等乡镇为试点,扶持和培育“药材大王”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确定以党参、黄芪、黄芩、连翘、蒲公英、菊花6种药材为主,打造“沁源地道药材”品牌;成立“农投公司”对农民种植药材的种子、种苗和肥料等前期费用全部实行垫资,以市场价格保底收购所有农民销售不出的药材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和资金压力;以财政补贴奖励鼓励农民规模种植药材,对育苗规模达50亩以上者补贴2000元/亩。对种植1年生长周期的补贴400元/亩、3年生长周期的3年共补900元/亩。对林下、荒山、荒坡种植的补贴100元/亩。对地道中药材种植大户当年带动单品种药材种植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奖补100元/亩。在政策引导、技术扶持、收购保障、资金激励下,沁源的药材种植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景象。

  孙海峰是典型的“沁才回巢”创业人士,是林溪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党参大王”,他靠种党参,硬是把荒地变成了“宝盆”。孙海峰2018年回到老家沁源县箭杆村,将这些年在外做药品销售攒下的700万元家当全部扔到地里,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党参,他同时还进行党参产品加工,生产党参茶、党参粉等功能型产品。

  2019年,孙海峰又在村集体的山林里种植了1000亩党参,今年将林下党参面积扩展到7000亩,同年,孙海峰的党参产品产值达到了300万元,2020年达到3000万元。

  去年带动贫困户24户49人,今年赤石桥乡206户要全部带动参与合作。听说今年省里要发展药茶产业,这又让他看到了商机。现在,孙海峰又开始为生产党参保健品、党参酒等高端产品而不停地奔忙。

  一花引来百花开。孙海峰等“药材王”的成功,刺激了全县农民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一夜间,药材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90后”的高晨也成了“苦参大王”。17岁去广州闯荡,23岁回到老家虎现村后,高晨开始种苦参,除了在山坡撂荒地上种,今年还在山上的林地里种,种植总面积达到了5000亩。

  此外,沁源还有“黄芩大王”“育苗大王”,这些“大王”都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他们除了进行中药材种植外,还进行药材加工及下游产品研发,激活了当地中药材产业。

  种党参挣了钱村民干得越来越有劲

  没有大企业,也没有大工业,被崇山峻岭围绕,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困境突围?致力于打造“党参之乡”的沁源县赤石桥乡正在用实践给出答案。

  赤石桥乡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气候温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条件,自古就是上党党参道地药材的原产地,素有“党参之乡”之美誉。

  “能过上好日子,全凭咱乡里大规模种植党参。村里以前一没产业二没能人带动,种几亩地还不如出去做小工来钱快。看着人家村里,大房子住起、小轿车开起,俺们也只有眼红的份!”正在地里忙着捡党参的村民杨爱莲说起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心里很不是滋味。

  “现在可是好了,在家门口种党参,县里面又出台了惠农补贴政策,一年生的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每亩补400元,三年生的第一二年都补400元、第三年回收期补100元,乡里还每亩再补100元,咱老百姓是只赚不赔,这买卖真是能干,真正的在土里刨出了‘金棍棍’,比种玉米、土豆这些可是强多了,咱干得也是越来越有劲了!”

  “今年,咱乡里一下子又种了一万多亩!”说起赤石桥乡人民的幸福生活,看着田间一亩亩党参,乡党委书记王向锦眼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沁源党参是上党参中之精品,有‘党参之王’之称。2018年全乡开始推广试种了1800亩,2019年扩展至4500亩,今年达到1万亩。咱乡重点是利用林下、荒山荒地、耕地推广种植,以党参为主,还有一些黄芪、黄芩、柴胡、苦参。这些年县里中药材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和补贴也相当到位及时,乡里干部趁热打铁做群众思想工作,一些能人、技术人才、销售人才也都涌现了出来。这不,今年19个村的合作社和去年招聘的文书员,也都参与进来了。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户,租赁土地我们也给予补助。收购贫困户种植的中药材,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一些,每斤保底5.5元,市场价格低,也按这个价格,市场价格高则随行就市,给乡亲们吃下了定心丸。”

  65岁的脱贫户孙庆保边有条不紊地在地头捡党参边笑道:“在基地里打工一天60元,加上土地流转分红,俺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两万多!”

  党参挣了钱,不仅让村民们喜不自禁,地里指导种植的王向锦更是将嘴角咧到了后脑勺。去年和县供销社合作,利用原庄儿上乡供销社,改造建设了中药材展馆,目前500多种道地中药材标本、宣传、展示,打造了中药材知识宣传、康养研学基地。谈起赤石桥乡的发展,他还有更大的“心愿”。

  链接

  沁源中药材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近年来,沁源县以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县为目标,在“特”字上做足农业资源文章,以“一区六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突出党参、苦参、黄芪等优势品种,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标准化育苗基地,正在申报“沁源绵黄芪”“沁源连翘”等地理标志,把中药材作为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大重点扶持和培育力度,让这一传统主导产业得到更好发展,有力助推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为确保种植户能种好、管理好中药材,实现好的收益,县农业部门认真开展种植管理全过程培训和技术指导。中药材种植2018年起步,今年已达到4万亩种植规模,老百姓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全县将以南、中、北三个战区推广,实行战区制推进,相互竞赛。

  到目前全县种植1000亩规模以上企业达5个,500亩以上企业10个,300亩规模以上企业20余个。党参、黄芩、黄芪等育苗企业3个,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个,特色加工企业1个……从分散种植到规模种植,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从坐等收购到触“电”销售,沁源中药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法中乡、中峪乡、交口乡……各乡镇纷纷行动起来,与林溪种植有限公司、沁源县藏畛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个中药材种植大户“结亲”,签订党参、黄芩、柴胡、菊花、连翘等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

  从“党参种植”到“党参之乡”,从“藏在深山人不识”到“一朝成名众人访”,振东药业、中国药谷、修正药业等大药厂纷纷前来洽谈合作……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生意社欢迎各方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经过授权并注明来源生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dana@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