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系列专题报告丨近年养殖政策演变
本文为大家梳理近年国内养殖政策从14年开始的环保政策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到18年非洲猪瘟后所产生的政策拐点,直至当前的大力扶持政策,并简述政策对生猪产能的直接影响。
一、环保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伊始(2013-2015)2013年10月,颁布《禽畜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适用于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养殖污染防治。旨在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生猪养殖行业正式步入环保严管期,据官方口径信息,涉及生猪产能在3200万头-3600万头之间,按年均6-7亿头的基数计算,直接影响产能约5-6%。从猪肉产量的变化中也能看出政策对产业的直接影响。2000-2014年,生猪产量除2006-2007受到蓝耳病影响大幅下降外,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14年步入环保严管期后,猪肉产量连续两年下滑超过3%。
(一)环保严管推动行业升级
笔者在18年初曾走访浙江某规模养殖企业,浙江地区在17年底环保清退已基本已经完成。环保趋严以后,养殖业进入门槛提高,禁养区、限养区对新开立养猪场的审批非常严格。同时,一些无法达到环保要求、又不具备迁移能力的低散小的养殖户和养殖场被迫或者主动淘汰。另一方面,存留下来的养殖场在环保上加大了投资力度,通过预处理、工业化生物治理、生态治理三个步骤处理污染,增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优化了行业质量。比如本企业通过联系有机肥公司免费出让废液的方式直接减少污染排放,不但节约了每吨污水处理成本高达8元的成本,而且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保护环境。现代化技术已经较为全面的应用到了生猪从配种到养殖的各个环节,在养殖环节中,已经达到恒温控制、自动喂料、喂水、自动清分排污。自动排粪则是通过猪栏下方的地板孔道下漏,再用自动刮粪板收集至粪槽当中进行后续的皂液处理。而温控、排风除臭等也是通过控制室管理排风、水循环、除臭器等装置完成,详见下图。笔者随后又走访多地养殖企业,如江西一家企业在环保政策补贴下自建沼气池发电,供给猪场自身用电的背景下还能给周边村户供电。也就是说,在环保政策实施后,现存企业的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其所构成的行业质量也显著提升。
(二)重要政策与评述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并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对于违法或不达标的企业采用2个方式:关停或罚款。据统计,2016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8%和56%。
笔者认为,政策的初衷不仅仅是推动生猪养殖行业向纵向繁育、养殖、屠宰、食品加工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也推动产业向种植业与畜牧业应科学配比协调的方向发展,实现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化的横向发展。生猪的排泄物经过发酵等处理可以作为有机肥使用,减少农作物种植中使用的复合肥,降低重视成本,改善作物品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按照合理的耕地面积与畜禽存栏量配比,可以实现种养一体化,资源充分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农业。比如东北、内蒙地区有大量的耕地面积,更适合扩大养殖规模,现存的气温问题可以通过初期建厂和后期的采暖解决,长江以北的陆运也较为畅通。
二、稳价格、保供给的新阶段(19年至今)
2018年8月,我国在沈阳地区出现第一例非洲猪瘟病毒,而后非洲猪瘟在我国的快速传播,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出现大幅下滑。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稳定生猪价格、保障生猪供应。19年8月,国常会提出“国五条”措施保供稳价会议明确指出地方要立即取消超过法律法规的生猪限养、禁养政策,要支持农户养殖,对禁养区内养猪场要支持异地搬迁重建。政策从环保严管确认转向为稳价格保供给。体政策内容包括贷款贴息、生猪保险额补贴、取消环保“一刀切”、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鲜肉免收通行费、扩建规模养猪场给予一次性奖励、保障生猪养殖用地等方面。
当前我国生猪存栏绝对量仍然处历史区间底部,据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6个月回升,其环比变化情况已经明显回到非洲猪瘟发生前的运行区间,甚至超过区间上限。
占据全国产能70%以上的华中和华东地区也明显呈现见底回升迹象。预计在产能恢复前政策导向维持稳价保量,引导产能稳中回升,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情况仍是重要变量。
三、重要政策内容及地方配套政策示例
会议强调,要明确生猪生产实行省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不折不扣地兑现向中央作出的产量和自给率承诺。要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养猪大县要定期调度政策落实情况,对禁养区超划等做法要及时整改。要持续强化非洲猪瘟各项防控措施,搞好技术服务,推介“龙头企业带农户”“产业体系带农户”等有效模式。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调整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的有关规定》,暂停执行关于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选址距离规定。
3月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南方9省区畜禽生产视频调度会议,会商调度当前畜禽生产情况,研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会议指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畜禽产业的影响,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坚持疫情防控和畜禽生产“两手抓”“两不误”,紧盯发展目标不放松,推动解决企业复工、饲料缺口、禽苗运销和禽蛋卖难等问题。目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饲料供应基本能够保障,家禽压栏问题有所缓解,畜牧业生产经营秩序正在逐步恢复,畜牧业生产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河南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出台补贴措施保生产:
一是加大对生猪生产的信贷资金支持。二是切实履行生猪保险理赔职责。三是做好生猪保险承保工作。四是增强生猪融资担保服务能力,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功能,积极为种猪场(含地方猪保种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五是落实生猪强制扑杀补助政策。六是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规模猪场和种猪场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贷款贴息不超过贷款金额的2%,重点支持企业购买饲料和购买母猪、仔猪。按照中央有关精神,阶段性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暂时将能繁母猪保险保额提高到1500元/头,育肥猪保险保额提高到800元/头,相应提高保险保费,并研究适度提高保险费率。七是强化审慎合规经营。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证监会表示,推出生猪期货是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生猪期货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完善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生猪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本轮超级“猪周期”之下,预计20年市场规模将大幅超过万亿关口,对延伸的上下游产业链更是产生深远影响。现通过生猪系列专题报告,解读生猪产业基本情况。
免责申明:另外,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只是反映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报告所载明的日期的判断,可随时修改,毋需提前通知。未经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允许批准,本报告内容不得以任何范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或复印本予以任何其他人,或投入商业使用。如遵循原文本意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并保留我公司的一切权利。







